教了不少「正音課」之後,最大的體會是,成功的正音從「與舌頭談戀愛開始」,如同偉大的網球選手從「珍愛他的球拍」開始一般。
一個網球選手最好的搭檔是他的「球拍」。清晨起床第一個進入眼簾的是「她」,雙手滿握就有安定感的是「她」,透過網眼就能看見一方廣闊天地的是「她」,撫摸周身就能感受完美曲線的是「她」,連夜裡翩然出現而共織美夢的也是「她」。
網球選手之於球拍,猶如我們之於愛人。
力求正音的我們之於舌頭又何嘗不是如此?
朝夕相處之下,網球選手對球拍瞭如指掌,不同的揮拍「角度」和「力道」會產生何種效果一清二楚,以至於比賽中,運拍流暢,掌控全局,克敵制勝。對成功的網球選手而言,「球拍」無疑地就是一隻不可分割的手臂。
相對地,舌頭原本就是我們身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但了解如何掌握其發音「角度」和「力道」的人卻少之又少,偏偏國人發音的重點偏誤,幾乎都跟舌頭有關,像是舌尖音「ㄗㄘㄙ (z, c, s)」和翹舌音「ㄓㄔㄕ (zh, ch, sh)」,以及前鼻音「ㄣ (en)」和後鼻音「ㄥ (eng)」的混淆和不到位就是如此,不從舌頭下工夫,豈有他途?
要成功正音,就必須如同網球選手之於球拍一樣,要認真地跟舌頭談戀愛。朝思暮想的是「她」,萬般在意的是「她」,用心體會的是「她」。若是能清楚掌握各種不同「角度」和「力道」所產生的效果,那麼,最終一定能出人頭地,修成正果。
正音第一步:與舌頭談戀愛
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21:18
才 vs. 只有
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18:56
一位朋友跟外國人進行語言交換時,對方出現了這樣的疑問:「才」跟「只有」有什麼不同?我的朋友一時間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答覆,使得外籍朋友腦中一直帶著問號,這位朋友於是寫信問我。
我如此回信--
「才」有好幾個用法,沒有想像中容易,要分析可以講個把鐘頭,我們若縮小範圍來談,我猜,關鍵在於「才」跟「只有」都解釋為「only」時的區別,對吧?
「才」跟「只有」若出現混淆,原因出在兩者都可以解釋為「only」,而且,其句子中都含有「數詞(number)」,結構是「才+Number」跟「只有+Number」。
對此,我認為,基本差別在於,用「才+Number」是帶有強烈語氣的,用「只有+Number」則沒有。
比方說,比較「才兩塊錢」跟「只有兩塊錢」的差別:
- 說話者說「才兩塊錢」時,帶有「很便宜」以及「很容易,沒什麼大不了」的語氣。
- 說話者說「只有兩塊錢」時,僅僅是說明一個事實,並不帶有特殊語氣。
又如,比較「才花了一個鐘頭」跟「只花了一個鐘頭」的差別:
- 說話者說「才花了一個鐘頭」時,帶有「很快」或是「很輕鬆」以及「很厲害」的語氣。
- 說話者說「只花了一個鐘頭」時,語氣就不那麼明顯。
又如,換一個負面的情境,比較「才寫了兩行」跟「只寫了兩行」的差別:
- 說話者是個老師,她說「你才寫了兩行」時,帶有批評的語氣,表示「兩行」太少了。
- 說話者是個老師,她說「你只寫了兩行」時,語氣比較和緩,未必帶有批評的語氣。
現在,換成說話者是老闆,要說服顧客購買,當然會選擇用「才」,這樣可以藉著語氣,強調東西便宜。但若東西太貴,顧客沒有那麼多錢,那麼顧客可以用「只有」,說「我只有兩塊錢」,這就不帶有「沒什麼大不了」的意味。
若還原真實語境,比較一下--
- 顧客:老闆,便宜一點吧。
- 老闆:才一千塊,已經很便宜了。
- 顧客:可是我只有帶八百塊,沒辦法買。(語氣較溫和)
- 顧客:老闆,便宜一點吧。
- 老闆:才一千塊,已經很便宜了。
- 顧客:什麼便宜?對面那一家才賣八百,你為什麼賣一千?(語氣較強烈)
不過要注意的是,「才」的後面不論是先接動詞,還是先接數詞(number),只要有數詞,就可以表達「很少、很輕鬆、很快、很厲害、沒什麼大不了」的語氣,但若沒有「數詞」,那麼「才」就不是表達這些語氣。最常見的是:
- 表示動作或事件比預期時間來得晚,其句子結構是「比預期晚的時間+才+動作」
- 說明「必要條件」(necessary condition),其句子結構是「必要條件+才+結果」
第一項是對外華語教材中,初級就會遇到的用法,如「我昨天晚上十二點才回家」。
- 「昨天晚上十二點」:比預期晚的時間
- 「回家」:動作
- 「幫我的忙」是必要條件
- 「算是我的朋友」是結果
1. 幫我的忙,才算是我的朋友。(*幫我的忙,只有算是我的朋友。)
2. 買票,才能進場。(*買票,只有能進場。)
3. 只有努力,才能成功。(*只有努力,只有能成功。)
4. 非持卡人不能享受優惠,只有持卡人才能享受優惠。(*非持卡人不能享受優惠,只有持卡人只有能享受優惠。)
(註:此處按語言學慣例,「*」表示錯句)
聽ChinesePod談口音
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23:50
ChinesePod很可能是當前最有名的「播客」(podcast),許多學習中文的外籍人士都很喜歡聽ChinesePod,不但可以學中文,還可以同時學到不少時下流行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想法。
中文狂免費訂閱了ChinesePod的服務,因此可以「不定時」收到ChinesePod的課程內容。前一陣子有一則談的是口音 (Regional Accents),內容很有意思,在此分享給網友們。您可以點擊它在ChinesePod的網頁,或者點擊下方的播放器來收聽。
【說明一】關於這段對話中談到台灣把「和」念做「汗(hàn)」,其原因是受到老北京的影響。當初,老北京人把「和」念成「汗」,1956年陸志韋先生寫《北京話單音詞匯》時,請了一位姓趙的老先生做北京話的發音人,就把當連詞用的「和」念成「汗」。1960年袁家驊教授主編的《漢語方言概要》中提到︰並列連詞「和」,北京口語又讀「汗」。1996年徐世榮先生的《北京土語辭典》,也收錄了「汗」這一讀音。
那麼,北京土語「汗」怎麼就跑到台灣去了呢?1945年10月台灣光復,日語的「國語」黯然退出,台灣人急著要回復祖國的語文,要說國語,要認漢字。1946年4月2日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。台灣國語會的標志性貢獻是編訂《國音標準匯編》,作為推行標準國語的根據。1946年5月1日起,由「老北京」齊鐵恨先生每日在清晨7時,在電台擔任「國語讀音示範」,播講民眾國語讀本、國語會話,國民學校國語、常識、歷史、各種課本,供學國語的人收聽,匡正語音。當時的學校教師現聽現學現教,使廣大的學生也能及時學到國語,學習標準的國音。這位齊鐵恨當時成了家喻戶曉的大師級人物,直到現在上年紀的台灣人還能回憶起齊先生娓娓動聽的「京片子」,連詞「和」讀「汗」就此在台灣深入人心。
【說明二】台灣的國語發音會出現翹舌音不準等現象,主要是受閩南語影響,這是很自然的語言現象,但並不表示這是台灣的「標準國語」。
大陸普通話水平測驗之「輕聲」與「兒化韻」聲音檔
By David Mandarinholic on 16:28
資料來源:《普通話水平測試實施綱要》
可線上收聽,也可下載聆聽。
【普通話必讀輕聲「A-K」】
(Right-click this download link and Save Target As/Save Link As "輕聲「A-K」" )
【普通話必讀輕聲「L-Z」】
(Right-click this download link and Save Target As/Save Link As "輕聲「L-Z」" )
【普通話必讀兒化韻】
(Right-click this download link and Save Target As/Save Link As "兒化韻" )